“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王思恩把它作为考研座右铭,也用这句话走完了属于自己的“夜路”。他成功考取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跨界出发,踏入理学领域,以坚定与热忱实现了从“艺术”到“科学”的跨界飞跃。
跨专业报考科学技术史,是一条难度不小的道路。面对跨度较大的学科转换,他却始终坚定选择。“我对理学类知识有持续的兴趣,也希望借此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王思恩表示,从广播电视编导到科学技术史,这并非背离,而是一种由兴趣驱动的自然转向。
他的第一志愿是西北大学,顺利进入复试后却未能如愿录取。在经历短暂的失落之后,他积极准备调剂,最终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并在复试中脱颖而出。尽管学校层级有所不同,但该校的科学技术史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回过头来看,或许这正是一次‘因祸得福’的转折。”他这样说道。
谈及考研初衷,王思恩表示,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增强未来在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渴望借助更系统的学习,明确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术方向,拓宽视野、沉淀思考。他的正式备考始于2024年暑假,准备时间约半年,虽不算充裕,却节奏清晰。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尽量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坚持在图书馆高效学习,并通过跑步、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他始终相信,稳住节奏,比一味卷入焦虑更重要。正是这份对目标的清醒认知,让他一步步走过备考期的高压与波动,也为后来的逆风翻盘积蓄了力量。
“备考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是常有的,我也曾因焦虑而失眠。但只要目标明确,就不会轻易被情绪牵着走。”在考研这一心理与认知双重挑战的过程中,王思恩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思维方式,如何在压力中寻找突破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律”与“坚持”的含义。他坦言,考研带给他的最大收获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一次认知的提升和成长的磨砺。“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未来的选择,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面对学弟学妹们,王思恩给出了真诚的建议:一是要重视思想的疏导与调整,避免陷入固有思维的束缚;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将考研过程视为一次经历与积累,而非单一的结果导向。“人生的一小部分,把时间维度放宽,放长去看的话,觉得这回想起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说。
如今,王思恩已踏上新的求学之路,而那段从文到理、从西北到内蒙的备考时光,也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专业的界限可以被打破,热爱的方向值得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