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对于我校2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级土木工程(专升本)的王英凡来说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在天赋和勤奋两者之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勤奋。努力是什么并不好描述,对于王英凡同学来说,可能是超1800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长,是手上不断用笔磨破的老茧,也是腊月寒风中走向图书馆坚定的步伐。
破茧:专科起点下的觉醒
2020年9月,王英凡拖着行李箱站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校门前,英语65分的成绩让他与本科失之交臂,最终以专科生的身份进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进校园时,他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起点低。那就用奔跑的速度去追赶。”
在专科的三年里,王英凡没有随波逐流。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每一本书、每一道题都是他通往梦想的阶梯。正是这份坚持与自律,让王英凡在专科期间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淬炼:疫情与英语的突破
2022年春天,上海疫情告急。当时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的王英凡,因为疫情被封控在家,无法前往学校上课,只能在家中自学。偶然在志愿者群里看到招募通知。他瞒着父母报了名,在申请书上写道:“青年人应有自己的担当。”
在浦东某封控社区,他每天穿着防护工作服14小时,凌晨搬运蔬菜包,上午协助核酸检测,下午为独居老人送药。当“优秀志愿者”证书送到他手上,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两个月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他人苦难的共情。”
在疫情结束后,缓考的7门课程和四六级考试,以及即将到来的专升本考试,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锻炼了他对于知识不断求索的精神,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多走两步,不一定是坏事,事物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嘛。”
为了攻克英语短板,他雷打不动每天背诵200个单词,耳机里循环播放VOA慢速英语。当六级成绩单送到他手上时,这个曾经高考英语不及格的男生在图书馆的角落泪流满面。
2023年,他以专业第二的成绩通过专升本考试,成功进入本校土木工程本科阶段。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他在朋友圈写下:“专科不是终点,而是弯道超车的起点。”
突围:三跨考研的破局之道
专升本毕业前夕,王英凡面临认识的重要选择。他深知,仅凭专升本学历,在激烈的社会中难以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于是他决定考研,目标直指上海理工大学——所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学术底蕴的高等学府了。
想拥有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东西,就要做到曾经做不到的事情,在这个学期决定跨考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仅剩五个月的备考时间,让他对于时间更加严格把控,他白天全身心投入研究生的初试科目,晚上则逐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攻克各科难点,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和资源,弥补本科阶段所缺失的知识体系。每当夜深人静,灯光下埋头苦读的身影,成了他这段时光最真实的写照。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王英凡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成功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录取,实现了专科到本科的跨越。
他在自己的毕业设计致谢中写道:“学生无比感谢武工院各位老师的栽培,在武工院度过的五年是奋斗的、是充实的,这里有并肩作战的同志,有悉心教导的老师,是老师们和同学们营造了这么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我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感谢有这么多支持自己的人陪着自己走了这么长的一段路,学生的本科生涯即将结束,学生会带着武工院学子的身份继续在研究生院校发光发热。”
攀登者的自白
2025年3月,王英凡站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校门前,阳光将“沪江园”三个字镀上金边。回望五年征程,他这样总结自己的“逆袭公式”:“专科生的身份困不住想飞的心,英语短板可以用坚持来补全,而真正的优秀,在于既能在书斋里解微分方程,也敢在风雨中守护人间烟火。”
他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专科到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的三级跳。他的故事印证着: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起点印章的橙色,而在于永不停歇的自我重塑。就像他最爱的那句格言:“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