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佩,人文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人文学院优秀宣传委员。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即将成为南宁市兴宁区金川路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他用高效备考的志气,反复磨砺的勇气,以及“敢试敢闯”的锐气,交出了一份“职路突围”的青春答卷。
在“试错”中寻找破局之道
2024年,正在实习的刘运佩关注到南宁市兴宁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教师招聘公告。彼时的他刚经历首次求职失利,经过残酷的竞争,他没有气馁,反而看清方向:“那次考试像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不足和盲区。”抱着敢于“试错”的心态与对积累经验的渴望,刘运佩果断决定背水一战。
在实习与备考的双重压力下,他开启“碎片化备考模式”:白天上课、改教案,细碎的空闲时间与夜晚扎根办公室刷题,在紧密的学习计划和日复一日练习的“双重加持”下,他在一个月后的笔试中从众多考生中突围,跻身小学数学岗前四名,顺利进入面试。
面试备考更是一场心理战。刘运佩用了一周时间系统性筹备从备课到试讲的每一个步骤,从放不开到具备良好的教姿教态,从试讲超时到熟能生巧,从模仿他人到信手拈来……他抛开对结果的预设,稳扎稳打地专注于眼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运佩在面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被校方录用。
谈及在校期间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的经历,刘运佩坦言,他所在的小学教育专业对于教师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所学课程在教资考试、就业实操等环节大有所用。此外,实习期间的经历也助长了他在求职过程中的经验和信心。实习时,刘运佩需要讲授一堂模拟公开课,为了最终能够完美呈现,他对课堂进行了多次“涅槃式打磨”。他反复寻求指导老师指点迷津,通过与学生的相处和接触增强实战经验……从最初缺乏互动、不会引导等问题频发,到最后“眼里有学生,心里有节奏”的完美成果展示,或许途中有过迷茫和自我怀疑,但刘运佩没有放弃求索。千帆过尽,他深刻领悟到——好课需要多“磨”。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通关逻辑
刘运佩认为,信息战决定“起跑线”,要学会巧借资源打破信息差。例如,加入备考社群,能够交流经验、获取支持。对于自制力或基础较为薄弱者,可以通过参加线上辅导班的形式,在监督和带领下调整心态,设定阶段性目标,避免因长期独自备考产生倦怠感。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大胆去尝试。不要畏惧失败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趁年轻,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反思自己的薄弱之处,制定专项的计划,下次上岸的必然是你。”刘运佩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就业智慧,更印证着基层教育沃土对青春力量的深情呼唤,期待更多有为青年把论文写在三尺讲台上。